設計工具
創新

回顧企業級儲存裝置的發展歷程

Currie Munce | 2024 年 11 月

我們在感恩節反思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人和事——我們的家人、朋友、職涯和成長。

在今年的感恩節,我回顧了我在儲存裝置領域的職涯,以及儲存裝置在此期間取得的所有重大技術進步。這是面對挑戰的簡單故事:挑戰現狀、快速演進、研發最佳產品和技術並最終勝出。整個過程就像生物進化,只是速度更快而已。

故事開始於 80 年代初期,我參與研發的第一款儲存產品是 IBM 3380 型,這是一款將控制器和儲存介質結合在一起的直接存取儲存裝置(DASD)。在 1985 年,該儲存裝置的兩個磁頭磁碟組合件(HDA)的儲存容量為 5.04GB,每個組合件重約 77 公斤,每個主軸有兩個獨立的執行器(每個執行器 1.26GB)。該產品的資料吞吐量為 3 MB/s,平均尋道時間為 16 毫秒。由於 14 吋磁碟的重量較大,主軸使用了專為卡車設計的重型滾珠軸承。

提高未來型號磁碟容量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效能。工程師們就檔案系統在單個執行器上可承受的容量進行了辯論。當時,一些工程師認為每個執行器的極限容量約為 1GB,這意味著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才能實現容量擴充。事實證明,這種估計往往是保守的。

在 1990 年代,單個昂貴的大型磁碟(SLED)被更小的廉價(獨立)磁碟冗餘陣列(RAID)所取代。藉助 RAID 技術,3.5 吋標準磁碟機(HDD)陣列可以取代由兩個直徑為 14 吋的大型磁碟堆疊組成的機架。這一變化帶來了以下改進,並在十多年的時間裡消除了對效能的擔憂:

  • 大幅提高機架中的儲存裝置的容積密度
  • 提高可靠性和冗餘性,方便就地重建故障硬碟
  • 增加每 GB 執行器數量(由於磁碟直徑更小)
  • 由於執行器更小、更輕,因此尋道效能更快
  • 由於在多個並行硬碟上串連資料,因此頻寬更高


隨後在 1990 年代末和 2000 年代初期,硬碟技術的進步顯著提高了磁區密度和硬碟容量,在高峰期達到了每年翻倍的速度。這一成功使人們重新關注提高效能的需求。為了提高頻寬和縮短尋道時間,引入了以 10,000 RPM 旋轉的較小磁碟堆疊(65 毫米),隨後又出現了以 15,000 RPM 旋轉的直徑更小的磁碟(48 毫米)。

然而,與傳統基準相比,這些效能提升也增加了每位元成本。到 2000 年代中期,轉速為 10,000 RPM 的 2.5 吋 HDD 成為企業儲存系統的標準。在 2000 年代後期,出現了一種被稱為近線或大容量硬碟的新型 HDD,其特徵是採用 3.5 吋磁碟,最初每個主軸有六個碟片,轉速為 5400 RPM。隨著氦氣密封技術的出現,現代 HDD 現在最多可容納 11 個碟片,轉速可達 7,200 RPM。

2007 年左右,企業級儲存系統開始探索在企業資料儲存中使用 NAND 快閃記憶體技術。這些固態磁碟(SSD)採用非揮發性記憶體晶片代替機械磁碟,與 HDD 相比速度更快,但成本更高。SSD 滿足了一些重要儲存場景(如 HDD 陣列中的寫緩衝區)對快速存取和極低延遲的需求。2010 年,我幫助將首款企業級 SSD 推向市場,這是一款由 HGST 和 Intel 聯合開發的 100GB SLC SAS 介面 SSD。

到 2010 年代中後期,隨著 SSD 位元成本的下降以及系統架構和軟體的發展,SSD 的速度大大加快,在高效能應用案例中,SSD 開始取代所有 15,000 RPM 和 10,000 RPM HDD。企業級 HDD 的主流轉向近線 3.5 吋 7200 RPM 硬碟(現在可儲存 85% 至 90% 的企業資料),但高效能應用則讓位於 SSD。

儲存技術還在不斷發展。雖然 NAND 快閃記憶體的成本正在下降,但由於磁性擴充限制,HDD 在提高磁區密度方面面臨挑戰,必須採用能源輔助或熱輔助記錄等創新技術。此外,由於硬碟的機械結構限制,HDD 的效能無法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生成式 AI 和 GPU 對儲存工作負載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更好的效能。雖然儲存軟體已經取得了進步,可以管理 HDD 每 TB 效能下降的問題,但其能力仍然有限。HDD 供應商正在重新審視舊的策略,如在每個主軸上使用更多執行器,以提高效能。

相對成本的下降和效能需求的提高,促使儲存陣列轉為使用超大容量的 SSD。與 SLED 過渡到 RAID 一樣,容量更高的儲存裝置除了可以減少硬碟成本,還能降低系統成本。使用大容量 SSD 建構的系統具有更高的能效,每瓦吞吐量比 HDD 高出 7.5 倍,每瓦容量比 HDD 高出 3 倍。

例如,最近推出的 Micron 6550 ION SSD 是目前速度最快、能源效率最高的 60TB 資料中心 SSD。隨著資料中心使用更多 GPU 進行擴充並面臨電力約束,大容量 SSD 系統將比 HDD 系統更具成本效益和能效。到本世紀末,我們可能看到 250TB 甚至 500TB 的 SSD,標準 2RU 機箱可容納 40 個 SSD,並在單個機架中提供超過 100PB 的容量。

重點——儲存裝置的永恆定律——是演進。新的設計、架構和技術不斷湧現,以滿足客戶對容量、成本、效能和功耗的需求。當需要適度的流式傳輸和檢索效能,HDD 仍將是成本最低的長期資料儲存介質解決方案,而大容量 SSD 則有望推動下一波浪潮,將資料中心中相當大比例的位元從 HDD 轉移到 SSD。

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很慶幸自己參與了這場變革。在我的職涯中,我目睹了從一個機架 5GB 到 100PB,從每個機架 3 MB/s 到可能 1 TB/s 的演變。這些進步的動力來自於我們永不滿足的需求:儲存更多資料。這些創新的背後是大量傑出的人才,我對這些年來與他們中的許多人共事心存感激。故事還在繼續……

Currie Munce is a Senior Technology Advisor and Strategist for Micron’s Storage Business helping to define storage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directions for the company.

Currie Mu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