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啟發的全新消費者體驗

未來震撼:科幻小說預言的 11 項現實生活科技

對此故事按讚
Rating Unavailable
目前按讚數

事實可能比小說還離奇,沒錯,但是科幻小說呢?一些由電影、電視節目以及書籍的作家們所想像描摹的最怪異情景都成真了,而他們的靈感泉源其實是來自於科幻小說。事實上,若沒有作家的想像力,數位科技如視訊聊天、手機和平板電腦、無人機以及機器人等,可能甚至都不會出現。

科幻小說預言過信用卡、電視和 1969 年的月球登陸。義肢、軍用坦克、抗憂鬱藥和潛艇也是出自科幻小說。即使是網際網路,其概念也是源自於 30 多年前出版的一本書:《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創造了「虛擬空間」(cyberspace)一詞,並將其(相當有先見之明)定義為「一種具有共識的幻覺」。吉布森被譽為現代的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他也預言了實境電視節目和奈米科技等奇蹟。

某些科幻小說預言是反烏托邦的,如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邪惡電腦 HAL 9000。這部電影於 1968 年首映,至今 50 多年之後,HAL 9000 仍然是作為對人工智慧潛在危險的一種警告。

然而,有許多其他預言指出,科技具有豐富與提升我們生活的潛能。從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1977 年《星際大戰》(Star Wars)中的全景投影桌到 1960 年代電視節目《傑森一家》(The Jetsons)中的視訊聊天以及飛天車,許多現代的數位奇蹟與主角,最初都是由非科學家身份的作家的想像和啟發而來的。

誰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呢?科幻小說作家似乎是知道的。其餘則靠科技進步所推動的科學能力。

想像未來

軍用坦克、有運算功能的平板電腦、潛艇、義肢、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科幻小說預言的項目清單,長度足以填滿一本書,而且事實上,已經出現關於這個主題的完整書籍。但是能在電腦出現以前就預言數位科技?這是多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啊!

事實證明,科幻與技術的關係絕非偶然。研究人員從幻想未來的書籍、電視節目以及電影中找靈感。一份研究指出,科幻小說作家時常徵詢科學家的意見,而他們的寫作內容影響科技研究並以數種方式提供構想:

  • 對人體的調整或是延伸
  • 人和電腦的互動
  • 人和機器人的互動
  • 人工智慧

如果您喜歡這 11 項技術中任何的一項,那麼科幻小說家絕對功不可沒!

  1. 行動電話:電視節目《星際爭霸戰》(Star Trek)在 1966 年首度出現一種通訊器,掀蓋式電話。三十年後,摩托羅拉(Motorola)推出了第一隻掀蓋式電話,並且為了向該系列致敬而取名為 StarTAC。有趣的是,《星際爭霸戰》創作者也給予隊員定位器(tricorder),這個手持裝置可以收集艦長 Kirk 及其隊員造訪過的星球並儲存資料。如果當時創作者能想到把兩者合併,就可能預見到智慧型手機。
  2. 3D 全景投影術:或許是受到《星際大戰》場景中機器人 R2D2 投影出 Leia 公主求助 Obi-Wan Kenobi 的全景影像所啟發,研究人員一直努力要將這項技術帶入生活。如今,許多應用程式都提供了全景投影術,而在 2019 年,這個技術將在現場音樂家的支援下,讓搖滾樂偶像 Buddy Holly 和 Roy Orbison 在音樂會上「復活」。
  3. 立體食物列印:動畫電視節目《傑森一家》中,和節目同名的這家人有一台家用食物機,可以生產全餐。《星際爭霸戰》有複製機,可以在幾秒鐘內從稀薄的空氣中列印出真正的食物。如今,哥倫比亞大學已經創造出立體食物列印技術,可從備妥的食材而不是從分子中製作整份熟食餐點;雖然說這項技術還在發展階段。至於甜點方面,發明終極巧克力印表機的競賽已經開始了。
  4. 家用機器人:捷克作家 Karel Čapek 於 1920 年在他著名的科幻小說劇本《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提出 「機器人」一詞。該詞源自於捷克語「robotnik」,意指「受強迫的勞工」。

    在 Lester del Rey 1938 年的小說《Helen O’Loy》中,兩個男人發明出一個家用機器人海倫,並愛上它。Philip K. Dick 1955 年的短篇小說《褓姆》(Nanny)主角機器人把小孩照顧得無微不至,讓受到服務的一家人極不願意說服它升級到較新版的型號。(警告,有爆雷:災難果然接踵而來。)

    但是科幻小說中最廣為人知的機器僕人可能是傑森家的 Rosie,手裡隨時拿著雞毛撢子以及說話時抑揚頓挫、逗趣的啵乒(brrp-bing)聲!。現在,我們已經有圓盤型掃地機器人,據說表現非常棒,但是還沒有可從事多重任務的人工智慧型機器人來打理家務。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正在發展中,可能在大約十年後可推出上市。
  5. 自駕車輛:具備「機器人大腦」的汽車可能是 2014 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要特色,科幻小說作家 Issac Asimov 在1964 年於《紐約時報》上如此預言。

    「大部分心力將放在設計具有『機器人』大腦的車輛,可以設定前往特定目的地,然後在不會受到人類駕駛緩慢反應干擾的情況下,一路往目的地方向行進」,Asimov 寫道。

    詹姆士·龐德的 007 電影也預想了自駕車在人工干預最低的情況下自動行駛。在 1997 年《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一片中,007 情報員坐在他的 BMW 750IL 車內,使用電話就可以掌控車輛。事實上,龐德總是隨時有最酷的汽車可用,其中許多功能很多,在現在都已應驗,而將來還可能陸續出現。許多汽車製造商和一些科技公司正在開發完全自駕車輛,目標設在於 2025 年上路。
  6. 飛天車:從 A 點到 B 點的最快路線,就是像烏鴉一樣呈一直線飛行。地球的丘陵,多水的地形使得在大部分時間裡不可能直衝到底,進而減緩了我們的速度。科幻小說把我們帶上了天空,這有什麼奇怪的嗎?飛天車早出現在龐德創作者 Ian Fleming 1964 年的小說《Chitty-Chitty-Bang-Bang:The Magical Car》(以及隨後的 1968 年電影)。

    據報導,Fleming 的兒童故事是以英國賽車手和汽車工程師 Louis Vorow Zborowski 伯爵設計的實際 Chitty Bang Bang 車為根據。實際的 Chitty 車並不會飛,但是該車系最後一款 Chitty 4(重新命名為「Babs」)在 1926 年時確實以時速 171 英哩的速度打破地面速度記錄。在 2018 年創下的最新記錄為時速 448.757 英里,但誰知道飛天汽車的行進速度將有多快?

    自駕城市飛機」正由私人以及軍方和 NASA 開發中。這些飛天交通工具能夠承載至少一人,因此並不算是無人機,預計到 2040 年時將普遍使用
  7. 無人機: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65 年的小說《沙丘》(Dune)設想一架小型的「獵搜者」刺客無人機,而在《星際大戰》中到處都是自駕飛天工具。事實上,許多科幻書籍和電影早在無人機受到實際使用之前(過去幾十年一開始是作為軍事用途,近年則是用於商業和娛樂用途),就已經對其有所描繪。

    據報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U.S.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在 2006 年核發了第一份商用無人機許可證,並在接下來的八年裡發放了 16 份。然後,在亞馬遜執行長 Jeff Bezos 於 2013 年宣佈該公司正在考慮使用無人機送貨後,人們的興趣大幅攀升。接著在 2018 年時,該機構核發了 10 萬份遠距駕駛證,此為駕駛無人機必備的證照。

    無人機的用途也相應增加,包括航空攝影、緊急應變和農業精確作物監測。而且,正如 Raymond Z.Gallun 1936 年的短篇小說《聖甲蟲》(The Scarab)所預測,機器人蜜蜂有朝一日可能會幫助我們的糧食作物授粉,而電視連續劇《黑鏡》(Black Mirror)也把這個構想廣傳開來:2018 年時 Wal-Mart 提出一份專利申請,針對的是可以偵測並授粉的小型無人機。
  8. 虛擬實境:  歸功於 Stanley G. Weinbaum 1935 年的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Pygmalion’s Spectacles),內容是關於預吿用護目鏡所完成的虛擬實境(VR)。Steven Lisberger 1982 年的電影《電子爭霸戰》(Tron)也想像進入一個數位世界,而 Neal Stephenson 1992 年小說《潰雪》(Snow Crash)則以一種在今日相當熟悉的方式描述 VR:

    「透過在電腦內部使用電子鏡的方式,這種光束用來在 Hiro 的護目鏡片上來回掃描,就像電視中的電子束繪製同名管的內裡層一樣。由此產生的影像手出現在 Hiro 觀看的現實空間中······。

    因此 Hiro 其實完全不在這裡。他是在由電腦生成的宇宙中,它顯示在他的護目鏡上並傳輸至耳機裡。」

    今日的 VR 看起來很類似於這些小說家的想像,通過提供身歷其境的立體影像和聲音的護目鏡,提供逃離到另一個世界的途徑。觸覺手套讓我們在另一個宇宙中體驗觸感,研究人員也努力要把 
    口味香氣帶入體驗中。
  9. 智慧手錶:連環漫畫《迪克·崔西》(Dick Tracy)的粉絲們在 1946 年瞥見了未來,當時創作者 Chester Gould 給了他的警察偵探一只手腕對講收音機。1964 年時,Gould 增加了視訊,這是今日智慧手錶沒有但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一項功能。

    或許 Gould 的視訊手錶靈感是來自於《傑森一家》劇中 1962 年時 Elroy Jetson 使用他的手錶觀看由同一公司製作的由另一部動畫系列《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並且播打及接聽來電。
  10. 視訊會議:使用 Zoom、Facetime 、中國的微信,和其他經常用於商務會議和私人電話的視訊聊天應用程式(僅 WhatsApp 一個程式每天就有 3.4 億分鐘視訊通話),很難想像這項技術在不久前還顯得很神奇(且不可能)。

    在電話裡看到和您通話對方的臉,一直是科幻小說描寫的內容,始自於 1911 年的小說《拉爾夫 124C 41+:2660 年的羅曼史》(Ralph 124C 41+:A Romance of the Year 2660) ,由 Hugo Gernsback 所著,特色是一個稱為「telephot」的視訊會議裝置。在 1927 年攝製的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描繪了一個壁掛式視訊電話,和《2001:空間奧德賽》中描繪的一樣。
  11. 耳塞式耳機:Ray Bradbury 1953 年的小說《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預想塞入人們耳朵的貝殼和頂針收音機,以及類似藍芽的耳機,產生「一種結合聲音、音樂和談話的電子海洋,進入(您)不眠的頭腦岸邊」。這聽起來像是無線耳塞式耳機吧?

    有些人預測,由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一種形式)所驅動的語音識別,
    將完全取代在鍵盤或電腦鍵盤上打字。有些人預測,這項技術的市場成長率到了 2024 年幾乎將成長三倍,從 2018 年的 75 億美元變成為 215 億美元。

透過記憶體和處理技術而夢想成真

這些技術要能運作,就需要大量的記憶體、儲存空間以及超快速的處理能力。例如:虛擬實境必須以思維的速度處理大量資料,而不會掉下畫面,導致動暈症。在我們清單中幾乎驅動每項技術的人工智慧,都需要如我們一樣快的 「思考」速度,否則我們就完全不認為它是智慧,而這是 5G 將推動的能力。

美光的解決方案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中儲存更多的資料,並能更快速將其傳輸到電腦處理器,以迎合明日技術的挑戰。這些包括為電玩遊戲開發但現今已被廣泛應用在許多不同領域的高頻寬GDDR6 繪圖記憶體、快速DRAM、高密度 NAND 快閃記憶體、,結合了 DRAM 和 NAND 的最佳功能;以及我們閃電速度般的固態硬碟。

下一個受科幻小說啟發的技術是什麼?西班牙時光旅行導演 Nacho Vigalondo 的《時空罪惡》(Timecrimes)或是美國作家 H.G. Wells 的《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是《星際爭霸戰》中使用的那種「把我傳上去」的傳送器?還是哈利波特在 J·K·羅琳系列小說中穿戴的隱形斗篷?前往其他行星甚至太陽系的航程?

這些和其他技術尚未出現,但是如果出現的話,可能他們會使用美光產品。現在和未來,美光持續推動我們的硬體發展成為最好的,在記憶體和儲存解決方案上處於領先地位,並為明日的科幻小說預言鋪路。

本文中提到的電影、電視節目、書籍和戲劇,都是其創作者的藝術作品。美光與他們的創作品無關。這些作品中所表達的觀點與見解並不代表美光科技的立場。提及這些作品僅為參考用途,並不具有美光對其推廣或背書之意涵。

按出現順序:
“Necromancer,” William Gibson, 1984

“2001: A Space Odyssey,” MGM, 1968

“Star Wars,” Lucasfilm, 1977

“The Jetsons,” Hanna-Barbera, 1962-1962, 1985-1987)

“Star Trek,” Gene Roddenberry, 1966-1969

“Roy Orbison & Buddy Holly: The Rock ‘N’ Roll Dream Tour,” Base Hologram, 2019

“R.U.R.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Karel Čapek, 1921

“Helen O’Loy,” Lester del Rey, 1938

“Nanny,” Philip K. Dick, 1955

“Tomorrow Never Dies,” MGM/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1997

“Chitty-Chitty-Bang-Bang: The Magical Car,” Ian Fleming, 1964-1965 (3 volumes)

“Chitty Chitty Bang Bang,” United Artists Pictures, 1968

“Dune,” Frank Herbert, 1965

“The Scarab,” Raymond Z. Gallun, 1936

“Black Mirror,” Channel 4, 2011-2014; Netflix, 2016-present

“Pygmalion’s Spectacles,” Stanley G. Weinbaum, 1935

"Tron," Lisberger-Kushner Productions, 1982

"Snow Crash," Neal Stephenson, 1992

"Dick Tracy," Chester Gould, 1931-1972; Various illustrators, 1972-present

"The Flintstones," Hanna-Barbera, 1960-1966

"Ralph 124C 41+ : A Romance of the Year 2660,"Hugo Gernsback, 1911

"Metropolis," UFA, 1927

"Fahrenheit 451," Ray Bradbury, 1953

"Her," Annapuma Pictures, 2013

“Timecrimes,” Karbo Vantas Entertainment, Zip Films, Fine Productions, Arsenico PC, 2007

"The Time Machine," H. G. Wells, 1895

Harry Potter series, J. K. Rowling, 1997-2007

+
+
Powered by Translations.com GlobalLink OneLink SoftwarePowered By OneLink